近年來,在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活躍著一支科學家團隊。他們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和零費用服務牧戶及生產組織,并將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為草地問診、為農田把脈、為牛羊增膘等工作中。他們就是由我國草業科學奠基人之一的任繼周院士指導的科研團隊——“內蒙古呼倫貝爾草業科技小院”。
為將草業科學四個生產層、三個界面,即前植物生產層、植物生產層、動物生產層和后生物生產層和草叢—地境界面、草地—動物界面和草畜—經營管理界面的科學框架理論,更好地融入生產實踐。在多方協商下,2015年,在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特泥河農牧場有限公司第九連(隊)聯合建設了“草地農業生態系統試驗站”及任繼周院士專家工作站,在此基礎上,2020年,建起了“內蒙古呼倫貝爾草業科技小院”。
“草業科技小院”的成立,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加速器,實現了呼倫貝爾農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為推動呼倫貝爾地區草原生態保護和草地畜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草業科技小院”成立前后,圍繞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在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瓶頸,聯合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專家,開展了“草畜平衡牧民致富”十項核心技術的研發、集成與示范,內容包括天然草地恢復改良技術、優質高產人工草地牧草生產技術、TMR飼草料調制加工技術、羔羊全舍飼或放牧加補飼育肥技術等,技術成果轉化為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成效顯著,讓呼倫貝爾農墾及周邊的農牧民都嘗到了甜頭。
2021年,“草業科技小院”所研發的放牧加補飼育肥羔羊技術更是取得新進展。該項技術研發的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徐民樂博士介紹:“補飼精料是根據草地提供的營養水平,并結合羔羊育肥過程中的營養需要,同時參考國際通用NRC標準進行設計,還結合反芻動物瘤胃消化的特點,添加了定量的賴氨酸和氯化銨,能夠有效提高蛋白質利用效率,可以起到節本增效的作用”。
據悉,該項試驗在推進過程中,運用條形碼桑格測序技術以及二代測序技術,用于分析綿羊的采食成分和營養攝入,為進一步構建草地-家畜互作模型提供依據,有助于設計更加精準、高效的補飼精料配。另外,為了便于飼喂并監控家畜的生產性能,科技人員還研制出了一些實用新型專利工具,如草原補飼食槽、便攜式稱羊架等,極大地減輕了牧業養殖戶在補飼過程中的工作強度。
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劉楠老師告訴記者,“采用放牧+補飼技術育肥羔羊,能夠顯著提高羔羊的生產性能,并增加單位面積生產效益?!?/span>
自2015年以來,承擔內蒙古呼倫貝爾草業科技小院建設的專家團隊,在天然草地恢復改良、優質高產人工草地牧草生產、改良草地可持續放牧利用等多項技術上都喜結碩果。補播黃花苜蓿的改良草地牧草產量較天然草地提高33%-50%,牧草粗蛋白含量提高30%以上,黃花苜蓿的越冬率在90%以上;篩選出適合呼倫貝爾地區人工草地建植的牧草品種10余個,利用這些草種建植的人工草地牧草產量是天然草地的2-4倍,牧草粗蛋白含量提高50%以上;將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夏季休牧納入放牧系統,提高了草地中羊草的比例,也使單位綿羊增重提高15%以上。采取休牧、輪牧方式使牧草現存量突破500 kg/ha,不僅有效防止了草地退化,還極大提高了綿羊的生產性能。
如今,“草業科技小院”的研究成果,已經在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和周邊牧區推廣示范,完美實現了區域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讓草原更綠,讓羊群更肥,讓牧民更富,科技成果的多維度轉化,為呼倫貝爾農墾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雙翼。